Monday, December 31, 2007
新年
一. 學車。私家車棍波
二. 滑浪風帆中級証書
三. 體重回復一百五十磅之下
工作方面,沒有甚麼實質工作目標。盡力做好每個task,好好努力。
加多幾個零八年願意:
一.有時間/心機學下日文
二.去高雄和墾丁; 十月去日本或歐洲旅行
今晚去西貢長咀露營睇日出。好凍啊。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十二月廿八日隨筆
壞消息是大姐家中的 Ming Fai 在聖誕晚於睡夢中安祥地離我們而去。Ming Fai 是全身灰色蘇格蘭摺耳貓,本名少甜,與多奶為同一胎,合稱 多奶少甜。典故源於大姐喜愛飲多奶少甜的奶茶是也。後改名為 Ming Fai。多奶少甜與舊居民 - 妹頭及Picca 總共四隻一同住在大組家中。
Ming Fai 身子底質差,經常出入獸醫診所。而她亦最受我母親大人寵愛,母親大人在大姐家中習寫書法,Ming Fai 總愛坐在紙上,把弄著家母手中揮動的毛筆。而我亦聽過不少次母親大人說︰『少甜 / Ming Fai 真係好乖架!』
『Ming Fai 呀,冇左家姐佢地睇住你,要好好照顧自己,識多D 新朋友呀。』
好消息是舊公司在最後關頭拿到了一個不小的Project 來做。雖然可以用吊多陣命來形容,不過 that's life,that's hope 啊!加油!
Ming Fai, How do you do?
Ming Fai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滑鐵盧之役
而在英軍防線之前有三個守衛要點,分別是︰
右邊 Hougomont 農莊
中央 La Haye Sainte 果園
左邊 Papelotte 村莊
(source:wikipedia)
1. The light company of the 2nd Battalion, Coldstream Guards under the command of Lt-Colonel Henry Wyndham
2. The light company of the 2nd Battalion, Third Guards, under Lt-Colonel Charles Dashwood
(Both part of General John Byng's 2nd Brigade of Guards.)
3. The light company of the 2nd Battalion, First Guards
4. The light company of 3rd Battalion, First Guards
(Both under the command of Lt-Colonel Lord Saltoun.)
而整個Hougoumont 守備則由Coldstream Guards 的 James Macdonnell 中校負責。另外,在農莊附近亦有漢洛威志願兵守備。
在整整一日戰鬥中,法軍有三十三個營約一萬四千人投入進攻。而英軍則有二十一個營近一萬二千人在農莊和附近守衛確保農莊不被包圍。雙方在戰況最激烈之時,法軍的六師第一旅迫近農莊北門大閘,雙方隔著一道木門生死雙搏。此時,一個名叫 Legros法軍少尉 (Sous-Lieutenant) 不由分說拿著一道斧頭往木門大力劈去。在木門被劈開一刻,三十多個法軍隨即一湧而上。在此生死存亡之時,Macdonnell 中校和十多個英兵奮不顧身沖上門後死命的把木門關上,把 Legros及那三十幾個法兵困在屋內作困獸鬥。最後,除了一個年少鼓手外,所有入內的法兵全給守軍殺掉…
(source: http://www.britishbattles.com/waterloo/waterloo-june-1815.htm)
還好那道木門不似中國的水壩一樣不堪一擊,沒有被法軍再次攻破。隨著其他援軍趕到,守軍亦悄悄地拿回上風。歷史有趣之處就是沒有如果。若果當日Macdonnel中校未能成功打木門關上,最後戰果會是如何?英國會輸嗎?當英國輸掉滑鐵盧之戰,香港還會是英國的殖民地嗎?哈﹗想得實在太遠,歷史書只告訴我們Hougoumont在當日戰鬥中整整九個小時內從未失守,而法軍則因為幾個戰術錯誤,未能攻破英軍防線,導致在普軍來到之時大敗而回。歷史書亦告訴我們歐洲大陸在滑鐵盧戰役之後五十年沒有大型戰事,維多利亞女皇在1837年登基開始了英國輝煌的年代。若果命運是沒有一個預先的劇本,那麼 Macdonnell中校和十多個英兵的行動不單改變當日在戰場上十多萬人的命運,亦改變了之後很多很多很多人的命運。
後話
傳聞Henry Wyndham中校在血戰 Hougoumont之後,再沒有關上任何一道門。
後話二
當晚九時,英普兩軍將軍威靈頓公爵與Blucher在La Belle Alliance會面。La Belle Alliance 是為法軍前線分隔英法兩軍的地方。Blucher 想以The Battle of La Belle Alliance 命名此杖。但威靈頓公爵堅持要用在戰場以北 1.2km 的 Waterloo 命名此戰。(BBC 網頁用左一句 but Wellington insisted upon a tradition of his 好鬼抵死的) 自此,世界上就多了許多用 Waterloo 作名稱的地方。
題外話一
1970年有一電影名叫《Waterloo》是講述滑鐵盧之戰,是由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威靈頓公爵。
認得出這位 Christopher Plummer 嗎?
對,他就是在仙樂飄飄處處聞飾演Captain von Trapp 那位仁兄了。
題外話二
本想寫多一點當日的戰況,但看過了 wikipedia 的資料,想自己應該沒可能寫得這麼好,所以就此作罷。大家看偉大的維基好了。
Wikipedia:The Battle of Waterloo
BBC - History - The Battle of Waterloo
Tuesday, December 04, 2007
STAT001
學 statistics 有兩樣東面一定會學到
一是機率 probability
二是分佈 distribution
續..
Monday, October 15, 2007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內外
節錄自
在一個遠東的城市,擁有一個洋學位,好像很重要。近年很多人都對海外遙距課程趨之若鶩,但報名之前,他們最關心的,並非課內容是否適合,並非有多少重量級教授會越洋來授課。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諾定咸大學的遙距課程,畢業證書之上,究竟會否同時刻上「香港大學太空學院」這個可怕名詞?因為這個證書上的烙印,是會破壞鍍金學位的價值,讓別人看到金玉之中的敗絮。沒有這個名詞,人們才會安心報名交費,小心謹慎,符合消委會提倡的精明原則。
在同一個城市,我認識另外一個人,他很懶。大學畢業後,跑了去歐洲念研究院,之後回老家找了份大學工作。雖然擁有數個學位,但畢業禮,他從沒去過,證書,也懶得去拿。他所感興趣的,是在大學所獲得的學問,並非一紙證書,亦非畢業袍。他求職面試,從不失手,因為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已盡在心中,既不需一紙證明,亦不是沒做過的人可以吹牛亂說。在這個意義上,證書寫上的是「哈佛大學」,還是「哈爾濱佛教大學」,都已經不重要了。
甚麼是「內」?甚麼是「外」?
在一個遠東的城市,能說一嘴流利英語,是身份的象徵。大學在爭吵是否將英語作為法定教學語言,中學生的家長絞盡腦汁要把子女往英中送,至於幼稚園的學生,連母語還未掌握,便要開始投入嚴苛的英語訓練課程。學好英語,在這個城市裡,已經成為原教旨主義的信仰。為甚麼要花莫大的心力學好英語?因為這個城市的政商菁英告訴人們,只要英語好,就能掌握現代知識,就能有國際觀,與「國際接軌」。
聽到這裡,我這個求學時期念中文中學的人,胡塗了。我所認識的是,英語所以能成為霸權語言,是因為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發表《大憲章》,限制王權,確立了議會政治和法治精神。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創造了半部微積分,亦為物種的起源作出了解釋,使自然科學的研究掙脫了宗教的枷鎖。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勇於冒險,曾經縱橫七海,深入不毛,亦曾向險峰,荒漠,甚至兩極,作出勇敢的挑戰。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發明蒸汽機,電燈,電腦,互聯網,帶領了科技的發展,亦曾在哲學思考的領域出類拔粹。現今世代,英語文化的確非常強盛,無庸置疑。問題是,這個遠東城市的人們,是否學了一嘴流利的英語,就能夠學懂法治的理念,擺脫迷信,擁有理性科學的精神,獲得無比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建立冒險的勇氣,環球的視野,而且能獨立思考,尖刻批判?